購物安全指南大揭密:水貨跟假貨兩者究竟有甚麼區別?

Image

母親節檔期剛過,各大電商展開了一場價格、贈品、活動的廝殺。但在我們追求「最划算」的同時,有些平台的爭議也慢慢浮上檯面。為追求更低的價格,有些平台會強調是從海外直接進貨所以可以更便宜。但從這些非正規管道進貨真的安全嗎?有海外的進貨紀錄就可以保證是真貨嗎?以下我們就來談談比較常被提出又誤解的議題。

1. 水貨就不是假貨?

水貨通常指的是從海外購買的商品然後通過非正式管道進口到市場,再轉手賣給消費者。由於取得管道並沒有經過官方認證,倉儲、運送也沒有經過檢驗把關,因此貨品的真偽、品質的保存都存有風險。

有些通路商會宣稱商品是水貨來解釋產品與國內正規販售商品存在的差異,藉此撇除可能會是假貨的爭議。其實這是不對的。的確海外的商品可能包裝、規格會與國內販售的有所不同,但這並不能減少商品本身來路不名的疑慮。因此水貨雖然不一定是假貨,但他存在風險是肯定的。

2. 能證明從產地進貨就是真的?

由於品牌的定價策略可能會隨著不同區域的市場競爭、消費水平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有些跑單幫、平行輸入的貿易商便會想買低賣高的從中賺取價差。有些商家為了取信於消費者、避免被懷是假貨,會提出所謂的產地進貨證明,想要藉此說明自己的貨是真的。

但實際上,產地進貨證明只能證明曾經有從產地進過該品項的貨,至於現在販售的這批是不是當初進貨的那批、當初進貨的時候是不是就已經是跟仿冒商進貨,就不得而知了。因此就算能提出產地進貨證明,也不代表商品就是真的

3. 消費者該如何保護自己?

。選擇官方認可的購買通路

一般品牌的官網上都可以看到授權通路的清單。選擇這些通路至少可以確保通路跟品牌是有合作關係的,在貨源上較沒有疑慮。就算不幸有發生爭議事件,也不會因此求助無門。

。注意商品價格

品牌給通路商的價格雖然會因交易條件而有所不同,但通常不會有量級的差異。如果今天商品的售價明顯低於市場價格,那麼假貨的風險也就會增加。

。使用前辨別安控機制

一些特別在意消費者保護的品牌會在產品上加貼安全控管機制。透過安控機制的辨識能夠幫助消費者辨別產品的真假,有些品牌甚至會加上防拆的機制,避免產品被調包。

4. 品牌該如何維護品牌權益?

。選擇有信譽的通路銷售

消費者大多是透過通路購買到商品的,因此選擇一個有信譽、遵守規範的通路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事情。若通路本身除了跟品牌進貨外,也自行開發其他貨源,那麼若是有出現假貨也難以釐清責任,連帶還會影響到品牌的商譽。

。提供消費者明確的辨識機制

許多真假商品的比對文章常常會用印刷字體、粗細、色差、商品本身的質地來教導消費者如何分辨真假。但由於這些差異都極其細微,加上消費者很難同時拿著真假兩個商品比對,因此效果其實非常有限。負責任的品牌會為消費者設計更簡單明確的辨識機制,甚至是利用AI判定的方式幫助消費者快速分辨真假,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

。加強市場監控

市場上出現假貨時除了被動的等消費者客訴反映,品牌也應該具備主動監控、溝通的能力。我們可以擅用數據分析的力量更好的監控市場,提高我們對於品牌市場健康度的掌握,也才能更及時的在發生異常時介入處理。如此一來才能更積極的保護品牌商譽、避免假貨對銷量的衝擊,也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
找到對的合作夥伴就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這些疑惑想要建立完整的解決方案其實很複雜。的確品牌要在產品研發、銷售之餘還需應付各種各樣的不法份子會非常困難。所以,讓有超過四十年經驗、服務超過三萬家客戶的擎雷來做品牌們的堅強後盾吧!